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加坡威廉希尔体育在线 > 教育体制 > 三年来新加坡教育方针明显改变

三年来新加坡教育方针明显改变

: [      ]  

这三年来,新加坡教育方针明显改变,先是在校内开展品格教育,去年起还有了“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口号。

三年来新加坡教育方针明显改变

作为中国教育家之一,李希贵早在2007年推展“让优质学校走向理想学校”研究,四年前于北京落实学生“走班”上课。

这名中国知名教育家不久前来新发表专题演讲,

他在接受专访中畅谈好学校的定义,分享对教育界的观察与看法。

在北京十一学校这所中学,没有级任班和级任老师,学生也没有固定上课的教室,甚至没有统一课程表,每名学生的课程表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依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志向,自由选择课程和自修时间,每天“走班”到不同的教室上课。

提前在初中教育阶段实施大学式的个体化课程编排,对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54岁)来说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记者询问推行这“办法”面对了哪些挑战时,李希贵微微耸了耸肩说:“其实就是排课上费劲,但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不一样,没办法把他们都放在同一个班上课。”

简单的答问,就显示了李希贵在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坚持。

四年前在北京推展“走班制”

从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路做到教育局局长,之后为追寻“理想的新学校”而离开教育部高职、加入北京十一学校担任校长,李希贵现已是引领中国教改的灵魂人物之一。有趣的是,他当年从没想过执教鞭,当教师完全是国家的指示。

2007年,李希贵集合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开展了“新学校行动研究”,借鉴了一些企业较科学的管理方式,四年前开始在北京十一推展“走班制”,也就是不按传统方式组成班级,而是根据学科形成授课教室,每个学科分成不同程度的层次供学生选择。

李希贵两周前来新分享研究成果,吸引了上千名来自新马两地的校长、教师和家长慕名到场听讲。

“走班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李希贵说,过去学生大多是在完成高中教育时才匆忙地利用几天时间思索要报读的大学和学系专业。但学校实施“走班”的学生,在接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就须马上思索自己的前途:未来想念工程的,自然要选择较高等级的数学和科学,语文选择初级的即可。未来想往文学道路发展的则相反。

“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不要说孩子年龄小没法做到,或是‘等他们准备好了才做’。相反的,我们应该尽早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走班的过程中学习,哪怕是选错了也没关系,至少他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一领域。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翘课等问题,那是因为学校没有适合他的课程,学校必须检讨。”

除了学术课程,李希贵也安排大量的技术、艺术和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单是体育项目就有30多种。此外,学生每个学期还有机会全权负责管理学校的电影院或书局等设施,一手包办招揽广告商、处理账目和采购项目等工作,有创新点子还可直接向李希贵申请他自掏腰包设立的“奖学金”。

“培养有想法的学生是育人的目标,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因为自由的学生是相对快乐的学生。”

“先有幸福教师 才有幸福学生”

李希贵认为,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学生和教师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高,都不算是一所好学校。因此,他对好学校的定义很简单:学生要快乐,教师要幸福,社会要满意。

在大家都提倡“学生第一”的教育声浪中,李希贵几年前写了一本《学生第二》,指出若老师不幸福,就不可能塑造出幸福的心灵、幸福的学生。因此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的目标。所以身为校长的,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幸福感。

目前,教师普遍抱怨时间不够用,教课之余还要写教案、办活动等。对此,李希贵认为,中间管理部门在设立学校管理机制时,应从有利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的角度来考量,而身为校长的,更应该慎用职权,避免为教师和学生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在他的学校,教师如果太忙,可以不出席他召开的会议,若出席也可携带要批改的作业前来,边听边改。

“又如一个年轻的教师和一个资深的教师,你不能要求他们都做教案;资深教师没教案也能把课上得好。跟学生一样,每个教师都不同,不要给教师设定统一的标准。”

学生根据“量表”评价教师

教育界另一个常令人诟病的是评估制度过于烦琐,而且直接影响职业发展。在北京十一学校,评价教师的不是李希贵,而是学生。每名教师会有一个测量自身进度的“量表”,这“量表”主要方便教师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哪方面做足了,哪方面还可加强,从而自我改进、提升,与教师最终升职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李希贵说:“有些学校把评价搞成全覆盖、无缝隙评价;这样的评价分分计较,让老师透不过气来。有工作就有评价,但评价不应是为了甄别,而是以促进进步为前提,真正触及教师利益的一定要少之又少、慎之又慎。”

“新学校”借鉴西方企业精神

在展开“新学校”的研究工作时,李希贵借鉴了许多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策略和研究工具。

在“高密一中”任职校长时,李希贵还提出过将学校文化股份制的概念,让学校所有成员“入股”。

被问及此事,他斩钉截铁地说:“学校绝对不是企业,也不能当企业经营。我们要借鉴的是企业的精神,特别是伟大企业那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对管理的深入研究。亚洲学校在智慧管理这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因为学校太安全了。但学校要进步,就要找到突破口去实践。”

李希贵看新加坡教育方针

听李希贵滔滔不绝地谈论好学校的定义,记者感觉新加坡离达成“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李希贵说:“方向是对了,但始终是一种教育理想,不太可能实现。”他进一步解释说,无论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好学校都是经比较而产生的,而这种爱比较的特质在亚洲人身上尤其明显。

“不过这始终是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我们可以把好学校的数量做成橄榄形的,就广度扩大发展,而不是像塔尖式的,只有少数聚集在塔尖;应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进入理想学校。”

为落实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理念,我国教育部今年先后宣布让各所中学在2017年拥有两个特色项目,并在常年的校长调任中委任更多名校校长接管邻里学校。

对于这两个举措,李希贵认为,学校不一定要有特点,但孩子一定要有特色。

他认为政府要把每所学校办得有特色、提高学校的辨识度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适可而止。

“办出学校特色是一个教育策略,但落脚点始终是要创造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要记得即便是同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避免学生在过程中被特色化。无论怎样改,千万不要把学生和教师导向同一个模式。教育是要去发现孩子,不是去改变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他也提醒,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如果只是在课程之外的其他方面做文章,这个特色不可能长久保持,目标也不会实现。只有改变了课程,学校才能有根本性的变化。

“大风吹”为了什么?

对于本地学校校长常出现“大风吹”,李希贵露出些许疑惑表情说:“正确的做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怎样去培养更多好校长。办学校跟其他工作始终不太一样,任期太短很难去改变学校……越好的校长,越应该让他留任,反倒是那些在某一所学校历经失败尝试的校长,早点将他调到另一所学校去,利用前车之鉴重新开始则是好的。”

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均为转载,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info@regishome.com

推荐楼盘

最新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