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加坡财经 > 投资热点 > 危急时刻G20戛纳峰会会诊发达经济体顽症

危急时刻G20戛纳峰会会诊发达经济体顽症

: [      ]  

危急时刻G20戛纳峰会会诊发达经济体顽症 

应法国总统萨科齐“盛情”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1月3日至4日出席在法国戛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G20是当今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此次峰会期间,围绕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与国际经济新秩序,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势必将展开新一轮博弈。

危急时刻

此次峰会正值世界经济的“多事之秋”,各方将聚集当前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若干重大与紧迫问题,如妥善应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等,共同推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与往年相比,2011年的G20峰会显得有些姗姗来迟,给人感觉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因为早在美国与欧洲债务危机处于“高危状态”的8、9月份,英国反对党领袖米利班德就曾大声疾呼提前召开今年的G20峰会,由此可见当时西方债务危机问题之严重。正是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与违约风险猛增,引发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诸多国家的主权信用,导致今年的全球金融市场杯弓蛇影、风声鹤唳、震荡不已。

而此次峰会放在欧洲举行,也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在今年的“症状”主要体现为发达经济体相继“病危”,尤其是欧盟与欧元区,成为了今年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两大“震源”之一,另一震源则是美国。此次峰会放在法国戛纳举行,将有助于G20的领袖们近距离地为欧债危机“把脉”与“对症下药”。

也就是在此次G20峰会召开前的刚好一周,欧盟与欧元区首脑会议于10月27日才最终达成解决欧债危机的“一揽子”方案,包括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规模扩大为一万亿欧元、希腊债务减记、银行注资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四项内容,这可谓是为此次G20峰会的召开准备了“奠基礼”,但欧债危机远未因此而解除,因为该方案至少存在三大缺陷:一是缺细节,还有待本月召开的欧元区财长会议具体敲定;二是缺资金,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扩大一倍多有“画饼充饥”之嫌;三是存在新变数,例如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事后就呼吁对其中的希腊救助与债务协议进行全民公投,而民调显示高达近60%的希腊民众害怕与反对该协议。

由此可见,当前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危机还没有得到根治。而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危机不断,经济复苏相当脆弱,不禁令人质疑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提法,因为金融危机似乎没完没了、层出不穷。可以说,2008年9月15日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完全过去,宛如一场大地震,“主震”之后“余震”不断,“次生灾害”与“派生危机”接二连三,并且花样不断翻新,发达国家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当前的主要“病症”。

主权债务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问题是其真正的“病根”,包括高福利体制与透支消费的畸形生活方式等,其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发达国家过惯了的舒服日子得变了,得经历一场痛苦的调整,包括偿还债务、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其潇洒与挥霍的时光有可能一去不复返。

四大“看点”

 “看点”之一,G20峰会将如何对近期暂时有所缓解的欧债危机表明态度,估计会发表“联合声明”之类,对其给予象征性甚或实质性的支持。

“看点”之二是酝酿中的“戛纳行动计划”,为做好戛纳峰会的政策准备,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于10月14至15日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公报,表示将向戛纳峰会提交“戛纳行动计划”供领导人讨论和审议。其主要内容包括:发达经济体将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采取措施提振信心、促进增长,并实施明确、可靠、具体的财政整顿措施;新兴经济体将在必要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减轻通胀压力,增强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所有G20成员都应进一步推动结构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并扩大就业。

“看点”之三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特别是IMF“特别提款权”(SDR)的构成是否会将人民币纳入其中,对此,中国支持在尊重现行“篮子货币”标准下改革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以提高其代表性、稳定性与吸引力。

“看点”之四则是所谓的“中国救欧洲”,随着10月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欧元区首脑会议达成欧债解决方案之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胡锦涛主席,一时间“中国救欧洲”之说甚嚣尘上,“中国救欧洲”是一个伪命题,其带有很大的误导性:一是过分夸大了中国的能量;二是“中国救欧洲”实为“穷人救富人”,这在逻辑上与道义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三是存在着错误的潜台词,好象救欧洲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唯一的选项;四是救助或者帮助欧洲本身就有不小的风险。对此,中国当然不应被“忽悠”,以至于头脑发热、盲目地“行侠仗义”,而应心中有数、冷静清醒,应主要通过IMF与“金砖国家”联合行动的方式。至于欧洲经济与欧元能否转危为安,关键还得靠欧洲与欧元区自己,而绝不是靠中国。即使要参与施救,其主动权与方式方法也完全掌握在中国的手里,而不是由被救者说了算。在此一过程中,欧洲的复杂心态需要深刻调整,其“旧贵族”的傲慢与优越感需要彻底摈弃。例如,英国《金融时报》居然逆势而动,发表“欧元区不需要中国纾困”的所谓社论,声称接受中国的救助将损害欧洲的价值观或利益云云,此论便是这种要不得的“旧心态”的充分暴露。

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均为转载,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info@regishome.com

推荐楼盘

最新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