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加坡旅游 > 风土人情 > 狮城文化 > 新加坡“红灯区”——芽笼 灯红酒绿不夜城

新加坡“红灯区”——芽笼 灯红酒绿不夜城

: [      ]  

新加坡新闻网,新加坡——芽笼最常被冠上“红灯区”的称号,食店林立;一些旅游网站和博客说,芽笼是窥视新加坡少有杂乱一面的必到之地。

熟悉芽笼的人都知道,除了有花街柳巷和通宵喧闹的咖啡店,地处市区边缘的芽笼也是庙宇、社团、宗乡会馆以及宗教场所聚集之地,有其独特的多元色彩和生命力。

国家图书馆网上资料(Infopedia)记载,Geylang这个名称或从马来语Kilang演变而来,意思是工厂或“研磨坊”。这里曾有大片椰园和提炼椰油的椰子加工厂。

然而,也有文史工作者持不同看法。根据作家及文史爱好者林恩和的考究,在还未有芽笼这个地名之前,古早地图就绘有一条叫Sungai Geylang(芽笼河)的河流。

林恩和撰文说,Geylang早期曾称Gelang及Gaylang,名称拼写不一。Gelang的另一个意思是,一种本区域常见长在水边沙地上,称为马齿苋(华人叫做五行菜)的植物。芽笼河沿岸沙地相信是该植物易繁殖的地方,早期马来人以此为这条河流命名的可能性最大。

1840年代,英殖民政府为清理新加坡河口,让船只停泊。河口的马来居民被迁移到芽笼河一带,逐渐形成一个马来村落,名称为甘榜芽笼(Kampong Geylang或Gaylang)。

芽笼如今以两层或三层楼店屋为主的格局,则是1936年后陆续形成。

新加坡第一个民用机场于1937年落成,它是以填平芽笼河口的芽笼岛与沿岸土地建立起来。英殖民政府当年为配合机场的启用,在芽笼区推行二战前最大规模的房屋重建计划,马来居民再次迁徙到芽笼东部,形成当年最大的马来聚落,其中包括甘榜芽笼士乃(Kampong Geylang Serai),即如今的芽笼士乃社区。

重建计划逐步落实后,华族商家和居民纷纷入住,芽笼从马来甘榜逐渐蜕变成为华人街市。1936年建在蒙巴登路和芽笼路交界处的“快乐世界”(Gay World),也是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这个集餐饮、娱乐、购物的露天消闲场所,成为芽笼的地标,并在2000年拆除。那里是不少“芽笼人”的集体回忆。

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均为转载,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info@regishome.com

推荐楼盘

最新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