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加坡旅游 > 风土人情 > 节庆会展 > 岁岁年年花常在

岁岁年年花常在

: [      ]  

新加坡华人虽然生活在常年如夏的热带,但每逢农历新年,还是会受老祖宗传承的时节观念影响,

都想买些年花回家增添春节气息。华人买年花的习俗由来已久,年花里有我们的共同记忆与成长经历。

新加坡年花市场的演变反映出新加坡建国以来的社会与政经发展,

也显示了国人生活素质的提升与改变。

一到农历新年,具有观赏价值的奇花异草便会从世界各地,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被运来抢攻岛国的年花市场。这些花卉借着现代科技和便利的运输工具,跨越地域和季节,齐聚在热带岛国的花市,展现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日景致。

自从新加坡花商利用冷藏集装箱运输年花后,想要在热带岛国看到连根带泥,整株运来的桃花与贴梗海棠已不是难事,其他名贵年花如大花惠兰(虎头兰)、牡丹、茶花、体积庞大的橘子等,也能在新加坡见到。

然而,新加坡的年花市场并非一直如此,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48年创办加东花卉的老行尊刘特静(92岁)说,从战后到上世纪50年代,市场上能买到的都是新加坡花农所种植的花卉,最常见的是胡姬、剑兰、非洲菊(Daisies)、粉红玫瑰、晚香玉或夜来香(Tuberosa),还有栀子花(Gardenia)等。

对当时的人来说,花卉是奢侈品,多数人根本买不起。刘特静记得那时的花店集中在乌节路,买花者都是住在武吉知马、荷兰路一带的富裕人家。

文化奖得主许梦丰(64岁)对年花的记忆始于60年代后。那时多数人还住在乡村,可以自己种植花草。当时人们喜爱种些胡姬、万寿菊、百日草、鸡冠花、凤尾花、美人蕉、千日红、凤仙花、锦春罗和石榴等。当中好些年花如今还能找到。

刘特静说,上世纪60年代初,金马仑花农开始种植康乃馨和非洲菊,又从日本进口各种菊花品种,大规模种植菊花。

加东花卉董事经理刘禧旦(58岁)记得七八岁时,和家人到火车站接收从金马仑运来鲜花。当时一束束绑在竹箩筐里的菊花是由火车运来。新加坡独立后才用运菜货车送。到了60年代末,因需求增加,才有专门运送菊花、百合的罗厘往返两地。

刘特静记得那时也开始从荷兰空运花卉,但价格昂贵数量稀少。当时用盒子进口的有郁金香、百合、风信子、孤挺花(又称朱顶红)等。另一方面,新加坡当时培植的胡姬品种如“黄麦琪蜻蜓梵兰”“陈齐贤梵兰”等也非常有名。

70年代花市开始蓬勃

到了70年代,花市开始活跃蓬勃起来。牛车水年花市场出现银柳、吊钟和少量桃花,花的种类也多了起来,花商从台湾进口菊花、百合、玫瑰等。

后来,新加坡花商开始从马来西亚的美罗和万挠(Rawang)进口用酸柑种成的应景桔子。刘特静说,花农把一盆盆酸柑运到金马仑冻一冻,让果实变成金黄色,再运到新加坡销售。

没过几年,新加坡年花市场出现大量从中国运来的各种大橘子和桔子等。新发兴(Sinflora)董事李玉娟说,她的丈夫卢义顺率先用海运方式,把中国桔子运到新加坡售卖。

山水景花园的陈丽丽(64岁)记得他们在80年代,也用货船运送中国桔子到新加坡。她说,当时还没用集装箱,而是把一盆盆桔子放在甲板上,还要有人全程护送,途中为桔子浇水。如果风浪太大,被海水洒上就损失惨重。

90年代以冷藏集装箱运花

陈丽丽记得上世纪80年代,运到新加坡的桃花都是剪枝不含泥,当时量少价格高却很好卖,一棵可卖到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不过这一时期还是以金马仑花卉为主,而台湾的蝴蝶兰也开始登场。

到了90年代,国人的生活明显富裕起来,用冷藏集装箱运货也更为普遍,年花市场的“花样”与“花招”也多了起来。新加坡花商四处寻花觅草,希望出奇制胜,并为新引进来的植物冠上各种名堂,迎合顾客趋吉避邪的心理。

翻查旧报章,新加坡花商在1997年首次引进台湾园艺家用观音竹改良培植的青竹,并给它冠上“发财竹”“开运竹”的名称。即将迈入千禧之际,市场上还出现长寿树、招财树、万紫千红、满堂红、灵芝盆栽、佛手、一定发(泰国)、大旺(凤尾和鸡冠花“二合一”)、吉祥果、发财菜等,真是花样百出。

千禧年过后,多种花卉的种植法改良了,例如绣球花(Hydrangea)颜色变得多样化,花球也很大。另一种酷似过去“铁钉草”的长寿花(Kalanchoe),经培植能开出色彩艳丽的花朵,花商便冠以“万紫千红”。

2000年以后的年花市场依然“花招百出”,例如把五指茄称为黄金果,把火棘(Pyracantha )叫做吉祥果,还有聚宝花、金马尾、金钱树(Zamioculcas)、滴水观音、好彩头、钱生钱等。

传统年花如桃花已能连根带土的运到新加坡,更耐久也更普及。贴梗海棠更为常见,人们甚至把很难在热带种植的牡丹花种在盆子里运过来。

芬芳园艺的王芳全说,今天八成的年花来自马来西亚、中国、越南、台湾、日本、新西兰、荷兰等地,其余的在新加坡栽种。他表示今天的国人,不管有钱没钱,都希望在农历新年摆上一两盆花应景应节。

书画家许梦丰忆花

书画家许梦丰对花草树木用情之深无人能及,他一星期要花几个早上到坤成路香莲寺照顾20几盆荷花和其他花草。

他记得新加坡人早年喜欢种胡姬、万寿菊、百日草、鸡冠花、火焰鸡冠(又称凤尾花)、美人蕉、千日红、凤仙花,还有能避邪趋吉的石榴。

常见花卉还有锦春罗,是新加坡一种康乃馨。另一种是马兰菊,即风行一时的歌曲《马兰花》,可惜后来被冷落。

《缅桂花开十里香》也是一代人耳熟能详的歌曲。许梦丰说,缅桂花指的就是新加坡常见的热带玉兰(Chempaka),即黄兰和白兰。温带的玉兰(Magnolia)古时又称辛夷。新加坡常见的鸡蛋花也叫缅栀花(Frangipani),另一种很香的白花是栀子花(Gardenia)。

他记得70年代已有年花进口,主要是剪枝雪柳(银柳)、吊钟、桃花和中国水仙。根据他的养花经验,早期水仙容易种,现在却较易烂。他认为,这和包装运输方法有关,早期是叠在竹片上用竹篓运来,现在用塑料包裹,被焖坏便没法生长。

吊钟曾是新加坡广东人特别喜欢的年花,近期已很少见,许梦丰认为最大原因是吊钟花期不准,花蕾小又不鲜艳。

国人花卉认识误区

许梦丰说,近年经常见到的“日本海棠”其实是灌木“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它是许多中国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所提到的“海棠”。唐玄宗曾用“海棠春睡”形容杨贵妃,指的就是这种花卉。新加坡常见的“秋海棠”属于草本海棠,叶大花小如瓜子的称“竹节海棠”或“瓜子海棠”。另一种从金马仑、荷兰进口的秋海棠(Begonia),叶子像丝绒,花蕾鲜艳。

新加坡人对花的认识存有很多误区,经常张冠李戴。许梦丰说,把大丽花当芍药是最常见的错误。在中国花典中,牡丹开完到芍药,牡丹称王,芍药称相,但不知从何时起,新加坡人把原产地墨西哥的大丽花(dahlia)误为芍药。

近年看到的剪枝年花连翘也常被冠错名,被误为“迎春花”。许梦丰说,迎春花和连翘虽都开黄花,但迎春花是爬藤科,花有五瓣,连翘是直挺枝条的灌木科,花为四瓣。连翘开在冬春之间,其果可解毒,是“银翘解毒片”的材料之一。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去只有富贵人家有能力买桃花应景。桃花不是热带花木,但很多华人过年时就喜欢买桃花,越南人也有此习惯。今天很多人已说不出过年买桃花的由来,其实它可追溯到北宋王安石所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根据《中国人传承的岁时》一书,桃木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是很重要的避邪物。传说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下面住着神荼与郁叠,是能食百鬼的神祗,桃木因此成为能降伏邪气的避邪物。

六朝时,人们就已在门上贴神荼与郁叠像,还挂上桃枝,后来演变成在桃板上画神荼与郁叠,称之为桃符。

老行尊见证花卉市场70年演变

加东花卉创办人刘特静一生养花、赏花、买卖花,靠花经营出一门生意。他在这一行70年,亲眼见证了年花市场在新加坡的发展与演变。

8岁就从潮州揭阳南来的刘老,战前就和父亲在实龙岗花园培植国花卓锦万代兰。他们在1939年就向万国树胶园(United Plantation)租地种花。最早是翻种花苗来卖,日据时期胡姬园被废弃,战后发现荒园里长出很多新胡姬苗,当时花价很不错,他们就此成为新加坡数一数二的花圃。

这位提倡“优雅生活从花开始”的老行尊说,花卉在早期是奢侈品,当时也只能买到新加坡种植的鲜花。像剑兰是从香港进口种球(bulbs)来培植的,后来才从荷兰进口种球,种出来的花枝更大。

战后,刘特静在加东开了两家花店,又在勿洛一带开辟两个花圃。生意上轨道之后,他到世界各地考察花卉生意,也为新加坡花卉行业引进不少新科技,例如在50年代末从丹麦进口插花用的水绵(flora foam)。

他在60年代末,把在台湾看到的冷柜系统引进新加坡,开始设冷藏室来延长鲜花寿命,对新加坡花业有很深远的影响。

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均为转载,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info@regishome.com

推荐楼盘

最新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