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加坡旅游 > 风土人情 > 旖旎风光 > 新加坡圣安德烈座堂 城市绿洲傲然伫立

新加坡圣安德烈座堂 城市绿洲傲然伫立

: [      ]  

1823年,莱佛士制作的第一套市镇图,就已指明在现有圣安德烈座堂的周围,规划一座教堂。被誉为‘好望角以东最美丽的教堂建筑’的圣安德烈座堂,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经过政府大厦地铁站上方桥北路的人,一定会望见美丽、宏伟的白色建筑——圣安德烈座堂伫立在大庭院中,高耸尖顶,直插云空,巍峨壮丽。

在当地拥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建筑物不多。熟悉座堂建筑史又是座堂新圣殿建筑师——DP Architects私人有限公司主席陈少谦,给我们讲述了它的前世与今生。

被誉为新加坡开埠功臣的史丹福莱佛士,1823年在制作第一套新加坡市镇图时,就已圈定在现有圣安德烈座堂周围地段建设一座教堂。

陈少谦说,当时的教堂建筑费约一万元,大多由苏格兰人所捐献,而圣安德烈又是苏格兰人的“守护圣者”,教堂于是命名为圣安德烈教堂。

教堂的建筑设计由在新加坡出生的苏格兰籍建筑师乔治·哥里门(George Coleman,1795-1844)负责,教堂前面的哥里门街就是为了纪念他,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教堂尖顶分别于1845年和1849年,两次被雷击后停用,1852年关闭。1856年,教堂被拆、重新奠基,现有建筑物于1860年竣工,隔年10月举行第一次崇拜。

新教堂由殖民政府的工程总监麦波申(Ronald MacPherson)中校所设计,仿照13世纪的哥德式建筑而建,有尖拱形高窗,塔尖高207英尺。不过,当时还没有建造目前的南北边楼。

陈少谦说,教堂以易建为设计重点,窗花及角线简洁精美,引起殖民地来客的注意,被誉为“好望角以东最美丽的教堂建筑”。

1870年,原本隶属加尔各答的新加坡圣公会,被划入纳闽岛及砂劳越教区,圣公会属下的圣安德烈座堂便成为教区的座堂,正式名为“圣安德烈座堂”。

陈少谦也说,座堂具典型的欧洲教堂风格,狭长正堂面向圣坛,建筑朝向也是传统的东西向,即正门在西面,圣坛在东端,会众朝着基督再来的方向。

1942年日军侵略新加坡,派军机轰炸市区,沦陷前夕,座堂曾被当作救治伤患的紧急医院。到了1973年,圣安德烈座堂被列为国家古迹建筑,从那时起,教堂建筑要修葺或扩建,都必须严格按照当局所订下的技术规定进行。

北边楼在1952年建成,座堂变成一座不对称的建筑。1983年,南边楼竣工,座堂整体布局呈十字架形状。后来,教会又增加座堂座位,从当年的240个增至现有的600个,并在1997年装置冷气系统。

圣公会教会在新加坡有180年的历史,最初以照顾侨民的崇拜生活为主,后转向当地居民传福音,从单一英语教会,扩展至有华语、菲律宾、缅甸、印度尼西亚及数种华族方言的教会。

2012年,圣安德烈座堂150周年庆,华语部则在2014年庆祝成立60周年。

陈少谦说,新圣殿有廊道连接地铁站出口,设计类似欧洲教堂的回廊,让会友和游客,在雨天也可以方便地到达座堂。地面层的建筑采用简约风格,有一个透明的访客中心和一个称为“众民殿”的小礼拜堂。

“访客中心是要欢迎路过的新朋友和游客,让它成为主教所构想的‘城市绿洲’。”

访客中心设计成露天剧场,可举办小型音乐会、布道会。因为有座堂为背景,剧场成为教会各团体拍照的最热门取景位置。

新圣殿室内设计简朴、优雅又和谐,延续座堂的结构风格。圣殿入口处和圣坛上方设置天窗,让自然光线流入室内,同时可看到座堂建筑物。

陈少谦说:“新圣殿属于整个教会。因为地点适中,肩负了新的使命,也开放让其他教会使用,全国祷告会就曾在这里举行。”

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均为转载,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info@regishome.com

推荐楼盘

最新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