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加坡英国威廉希尔中文 > 英国威廉希尔中文 生活 > 我眼中的新加坡医疗保险

我眼中的新加坡医疗保险

: [      ]  

很多人对西方国家的医疗制度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死得起,病不起”,意思是说医疗费用高昂,如果得了什么大病,随时会倾家荡产。

但是可以告诉你,在新加坡,很少人需要自己掏钱付这种医药费的。秘诀就是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

通常我向朋友解释的时候,都把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公司和国家。“个人”是指自己花钱买的医疗保险,“公司”是指作为公司福利提供给员工的(其实也是向保险公司集体购买的),“国家”是指公积金里面的健保户头。

在新加坡,如果你有一份普通的全职工作,公司通常会提供常规的门诊和住院保险。按照不同公司、不同职业,待遇上稍有差别,但基本上平时头疼脑热地去小诊所看个病、拿点药,自己几乎不用掏钱;如果需要住院,大部分公司的住院保险可以支付50%以上的费用。大部分人现在都学乖了,自己另外掏钱买一份住院保险,一年花不到200块,而且可以用公积金支付,等于一分钱也不用出,就可以把住院费用中剩下那部分也省下了。这里有两个例外,一是牙科:牙科收费昂贵,通常公司都只肯负担一部分,或者每年设一个上限,比如我拔智齿这次就自己支付了一半的费用;另一个是不需要住院的治疗,比如洗肾、化疗等等,无法得到住院保险的赔偿。对于第二种情况,政府会跟你说,你可以用健保户头里的公积金来支付,但其实这样做很亏,因为健保户头里的钱本来就不多,花一分就少一分。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用健保户头的钱来买住院保险,自己再另外买一份人寿保险(life insurance)。按照新加坡保险业通行的守则,人寿保险除了保死亡、残障这些之外,还保几十种大病,比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等等,每年缴纳的保险金按照保额高低、险种不同,从几百块到几千块不等。但因为人寿保险通常具有保值的功能(极个别险种除外),算起来还是可以接受的。

实际上会被排斥在新加坡社会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外的,主要是没有工作的老人、小孩、家庭主妇,以及从事一些低福利甚至无福利工作的外籍劳工。前者主要是缺乏一般医疗(门诊)补助,所以平时看病都要自掏腰包,但他们的有收入的家人通常会帮他们买住院保险和人寿保险这些,因此真得了什么大病还不是很为难。后者可能是最没有保障的一群,尽管政府屡次修订条例要求雇主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但总还是有些行业因为成本的考量而逃避这些条例;更可悲的是很多外籍劳工来新加坡的时候根本就不了解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不懂得应该向雇主争取自己应有的福利,结果不幸得病、受伤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医药费根本就不是自己负担得起的。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来新加坡读书的学生身上: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有资格招收外国学生的学校都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我表妹在新加坡读了4年书,两次住院,自己几乎是“零支付”),但很多“克莱顿大学”式的学校根本不向学生提及此事,出了事学生也只有自认倒霉,殊不知其实是被人骗了。

再说一下新加坡的不同医疗机构。

很少新加坡人看病是直接去医院的,医院也一般不着重于门诊,而是住院、手术、急诊(ER)这些。

政府办的诊所是Poly-Clinic,中文大概是“综合诊所”的意思,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小规模的医院,各个基本的分科、设备都有。Poly因为收费较低(比私人诊所clinic大概便宜20%到30%),去看病的多数是需要自己掏钱、而又比较有空的老人、主妇之类的,排队时间通常也在1到2个小时。另外有些公司规定“低级”员工(non-exempted)如技术工人、普通文员之类的,只有在poly-clinic看病才能报销;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如英国威廉希尔中文 局、人力资源部等要求的体检也必须在poly-clinic做。

我最常去的是住家附近的私人诊所。这类诊所遍布全岛各处,基本上每几栋住宅楼就有一个,大部分公司可以报销员工到这些诊所看门诊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开销(我的公司则是给了一个很长的列表,凡是到列表中的诊所看门诊就可以报销,我家附近就有好几间)。这类诊所一般是全科医生坐诊,普通小病可以看看,再就是打个疫苗、验个血和大小便什么的(他们一般不是自己化验,而是把样本送到大的检验机构去验)。如果毛病比较大,他们会开一封介绍信介绍你去看专科医生,这样的话一般的公司也可以报销专科门诊的费用(不经小诊所介绍自己跑去看专科通常都不能报销)。

前面说过的牙科,在新加坡是医疗中专门的一块,机构分开、人员分开、保险也分开。很多公司给员工提供的牙科福利是一年用不完也不能累计到下一年,所以年底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跑去洗牙,把今年的牙科福利用掉,也算是新加坡的一个特有现象吧。

 

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均为转载,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info@regishome.com

推荐楼盘

最新楼盘